除了他,这题材没人敢拍

  有一种电影叫“真实”。

  比如改编“金三角事件”的缉毒大片《湄公河行动》、取材“也门撤侨”的军事题材《红海行动》……重现那些真实故事,展现了中国超级英雄的高度。

  而比真实更重要的,是“认知”。

  它所表述的不仅是真实事件,还挖掘出了那些不为人知默默守护着我们的无名英雄。

  现在,又一部国产新片走入了从未涉及的领域。

  筹备5年,斥巨资,辗转四地拍摄,首部海上救援题材的华语影片……

  “魔鬼”导演林超贤,他回来了——

  《紧急救援》

  01

  林超贤,玩大了

  新年第一炸。

  林超贤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——

  海上救援。

  简单来说,拍的就是“中国救捞”的真实救援故事。这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,救人命,保安全。

  很炸裂的题材,但在国产片中却是绝无仅有。

  在扒叔看来,原因有二。

  一是没人拍。

  题材比较主旋律、“救捞人”社会关注度小、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问题拍摄难度太大……归结一点,费钱费力又不好拍。

  可林超贤不怕。

  这没人敢碰的题材就是他的拿手好戏,且一次又一次他拿成绩证明过。

  《湄公河行动》豆瓣8.0 ,票房11.86亿夺取16年国庆档冠军;

  《红海行动》 豆瓣8.3 ,票房36.5亿夺取18年春节档冠军;

  这一次,也不会差。

  二是没人敢拍。

  拍救援行动,难。

  关键在于“真实”二字。

  救援行动的复杂,不是寥寥几句就说得清的。

  还原场景,重现危险发生的状况,需要极致的真实,而林超贤绝不玩假的。

  布景,斥巨资。

  他选择了四地拍摄,辗转福州、广西、厦门、墨西哥,大到救援中心小到服装设备,完全达到可以真实救援的规格。

  其中辛芷蕾饰演女机长的原型宋寅,在看后都直言“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很真实,真实到很想上去帮忙”。

  拍摄,难度全面升级。

  影视剧中最难拍的东西就是“水”,不好掌控。

  但林超贤则将“水”拍到极致,选择墨西哥《泰坦尼克号》的拍摄地,将那份埋在“水底”的恐惧再次重现。

  而林超贤最厉害的就是拿参照物去扩张危险。

  水火不交融,却是同样的难控,一面是刺眼的灼热感,一面是窒息的压迫感,恐惧危险在这一刻全部放大。

  演员,拼了命。

  饶是彭于晏这样的硬汉型选手,也会被虐到骂导演“魔鬼”。

  片中的每一位演员都经由救援的专业人员指导,训练完全不含糊,上天下海,都必须玩真的。

  不过,仅是宏大的场面加肯拼命的演员,仍不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好坏,更关键的还在于故事。

  而林超贤在《紧急救援》里,也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细腻。

  02

  英雄的恐惧

  影片中反复提到过的两个字:恐惧。

  他将这种平凡人身上才会有的“缺陷”架在了英雄身上,让我们发现他们不是类似好莱坞的超级英雄,而是有血有肉的人。

  故事要从影片的第一幕说起——

  一次海上救援行动。

  海上油井平台燃起大火化身一片火海,而此时此刻,还有两个人未被救出。

  队长高谦(彭于晏 饰)立即做出判断,要求直升机荡他下去救人。

  可就在救人之后,油井平台在熊熊大火中坍塌并朝向海面倾倒。

  机长被油井爆破飞出的碎片扎入身体,满身是血,不得不换经验不足的副机长驾驶。

  火势凶猛,对讲机中传来了令观众揪心的话:

  “高队,飞机过不去接你了”

  他只能凭借经验,尽可能的寻求逃生机会,不断扑面而来的大火,像死亡一次次在面前划过。

  好在最后,行动顺利结束,人员全部救出。

  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,感慨着又救了人,挺直了腰板儿像个英雄。

  而经验丰富的老将,却带着伤选择了辞职,队员几番劝阻,他转头真诚地只说了一句话:

  “这次我是真的怕了”

  银幕下观看的我们满是不解,以往看英雄,披荆斩棘无所不能。

  他们,在怕什么?

  这句很不英雄的话,似乎不应该出现在他们的口中,可在《紧急救援》中,却至少出现了三次“恐惧”。

  每一次都是在与死亡擦身而过后的感触——

  一直敢拼敢闯的赵呈(王彦霖 饰)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险些丧命,死里逃生的他第一次感到了害怕,也对生命有了新的看法。

  “人的灵魂在离开身体的时候,会见到这辈子最重要的那个人”

  而最后一次,是关于高谦的。

  他的恐惧是来自内心深处,作为一名极为优秀的指挥者,他却再也无法凭借自己的直觉行动了。

  原因扒叔不剧透,需要你们自己影院看。

  《紧急救援》和以往林超贤的电影有所不同,这次他将危险置顶,在面对恐惧之时,我们都一样。

  没有天生的英雄。

  有些事实,确实是被我们忽视了。

  他们在脱下英雄这层外衣之后,也是普通人啊。

  他们也有家人,在每次执行任务时,会有人担惊受怕。

  他们也会害怕,在遇到生命危险时,会自然地产生恐惧。

  影片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拍摄手法,分别呈现出他们普通人的一面和英雄的一面。

  一种是正面拍摄,一群激情澎湃的年轻人迎面奔跑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
  另一种,则是将镜头对准了他们的侧身,突出的不是每个人的脸,而是执行任务时的专业。

 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,是因为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。

  在扒叔看来,《紧急救援》最细腻的一点,就是没有脸谱化的去吹捧英雄,而是切实的去塑造一个个真实的人。

  套路化神化的都是虚构的,真实的英雄是有软肋的。

  03

  生与死的抉择

  在电影发布的一支“凡人英雄”情感短片中,有一系列海上救援人员的采访。

  当海难发生时,你可曾害怕过?“说实在的,不害怕是不现实的,毕竟熊熊大火在燃烧,不时地有燃爆的状态在发生。”当身陷危险时,你可曾想放弃?“我当实习生的时候啊,每一次出现救助的时候,我都想过放弃。”

  他们都是怕的。

  每一次行动,都是面临生与死的抉择,而他们最后的选择,却默契的完全相同。

  一是救生。

  你慢一秒,危险就多一秒;

  你快一秒,可能你会多救一个人。

  每个海上救援人员都是在与时间赛跑。

  为了拯救生命,他们需要把自己磨练到无所不能。

  向死而生。

  永不停歇的训练,不断地挑战人体的极限,精神、身体多重考验……这条路,太苦了。

  支撑着他们的是心中的信念和被称为英雄的责任。

  二是求死。

  这听起来极为悲惨的话题,却是真实的救捞精神。

  “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,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。”

  片中的救援队长高谦,每次行动都会想到如果发生意外死了怎么办,可遇到危险时还是第一个冲上前,冷静专业的实施救援。

  有这样一幕情节,让扒叔印象深刻。

 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,有位第一次参加救援的队员很紧张,在大火扑面的时候他慌了也懵了,在队长的引导下才坚持了下来。

  明显看出,他是怕的。

  可就在这次任务中,面对可能牺牲的行动时,他却勇敢地站出来——“我去吧”。

  这句话不是因为吓傻了不知道危险,而是责任使然。

  中国救捞。

  在此之前,很多人和扒叔一样,都觉得这事离我们很远,其实不然。

  在过去几年里,他们频繁出现在各大场面中,“南海一号”打捞、汶川地震、“马航事件、伊朗桑吉轮事件、热带气旋“伊代”跨国救援……

  2004年6月,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应急分队,成功解救了被倒扣在沉船中数小时的2名遇险者。

  受困人员被救上来时满身油污,可是他活下来了。

  2005年7月,“北海救159”轮在大连三山岛以南海域,救助了“辽长运101”轮5名遇险人员。

  他们在冷水里泡了太久,心里却充满了温暖。

  是救捞人在危机关头,冲上前去拯救生命。

  那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危险。

  被巨浪拍打在海面上,没有光鲜亮丽反而伤痕累累,即使身下巨浪滔天也必须跳下去……

  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生命而欢呼。

  赴汤蹈火是为生命而奋战。

  将受困人员从死神手上拉回来时,面对他们口口声声的“救命恩人”。

  也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回应:“没事,没事。”

  真实往往比电影更恐惧,那是真正的生与死的选择。

  中国救捞系统1951年8月24日成立,共救助遇险人员80134名,救助遇险船舶5308艘,打捞沉船1821艘。

  没人知道这其中遭遇了多少困难与伤痕,但我们记得住的,是拯救了生命。

  他们是14亿人的海上守护神。

  也是常被忽略的英雄,是最不可或缺的一批人。

  一部电影,未必能代表的了什么。

  但能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付出,以拯救生命为己任。

  我们都是普通人,但总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。

  春节档《紧急救援》,必看。

有用 (7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