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常办大额存单遇到的N个“第一次”

  长白北路的中国银行网点里开着空调,非常凉爽,工作人员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,可老常的手心还是有点出汗。对他来说,好多经历都是第一次。

  老常叫常文博,今年66岁,跟老伴儿都退休在家,俩人每月一共有五千多块钱的收入。攒了几年的钱,分散在他和老伴儿的几张存折上,前不久有两张五年定期存折到了期,老常的儿子建议他趁机把存折整理一下,儿子再给填补几万,到中行办一张大额存单,一来利息高,二来换汇方便,说不定哪天也出国旅旅游。

  几天后,老常接到儿子的电话说,填补的钱也已经给老常转到账户里了,让他拿着身份证和银行卡马上去趟银行办存单。“放心吧,钱我还存不明白吗?!”老常嫌儿子在电话里有点唠叨。

  可等他来到银行才发现到自己落伍了,银行网点都是便捷的智能化设备,要是没有工作人员的指导,他肯定操作不明白。在银行,老常第一次知道转账可以实时到账,第一次了解大额存单是怎么回事儿,在像大电视一样的智能设备上用手比划几下就能办业务,这也是老常第一次见识。办完这些,老常还在自己的小米手机上安装了中行的APP,第一次使用电子银行。

  其实,老常的经历,正是沈阳金融机构居民储蓄业务变化的一个缩影:智能设备和电子银行正在普及,银行网点里的人工柜台越来越少,物理网点也在随之缩减,与2017年相比,2018年,全市银行机构及网点减少145个,客户能够自助办理定期储蓄等业务。

 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像老常这样手头有大额闲置资金的居民越来越多,商业银行普遍推出了起存金额为20万元的大额存单产品,利息更高、支取也更方便;对于金融机构来说,资金归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。2018年,沈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746.2亿元,比年初增长12.7%,这一增速高出2017年3.7个百分点,其中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4.7%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,让银行有充足的资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服务,到2018年末,沈阳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911.6亿元,比年初增长13.3%,增速较上年提高10.5个百分点。沈阳日报、沈报融媒记者刘洋

有用 (0)